教育资源配置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2011-10-19 11:40:00 来源:

全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


教育资源配置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2011年3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执笔人:李力行)

摘要


     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要素的集中,尤其是人的集聚,这会带动教育的投入和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增加生产效率,而这将促进城镇化的进程。跨国数据表明,各国政府的教育投入占公共支出的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而经验案例则进一步说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与城镇化进程是相互促进的。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真正驱动城镇化进程的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而其中教育投入增加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利用1997-2005年各省数据进行估计发现,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城镇化水平会提高超过两个百分点。如果到2020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增加十个百分点,这将能带动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大约四个百分点,为未来十年的城镇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
 
    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政府的教育投入一直不足。面对储蓄过高、内需不足的经济结构失衡现状,十二五期间正是加大教育投入的时机,而这将有助于提高下一阶段城镇化的质量。利用城镇化的契机,加大对小城镇的教育投入,适当集中办学,发展寄宿制学校,并引导职业教育,将会改变原来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有可能在各项公共服务中率先实现教育服务的均等化。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教师报酬持续提高的前提下,教育服务的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人口的集聚和流动为教育资源的配置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数量巨大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需要更加灵活的配置教育资源,把以往按户籍进行管理转为按居住地管理,并且要为人口流入地配备稳定的财政支撑,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成为当地政府的责任。在增加政府教育投入的同时,必须要放松管制、扩大准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教育,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尤其要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争取在经济转型期间形成企业家投资办学的热潮。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必须通过大幅增加国家投入,确保在城镇化的集聚过程中教育公平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就业方向,培养具有市场需要技能的人才,也是调整就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全文下载:教育资源配置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2011年3月修改稿4.doc